最近,关于“Vibe Engineering”的讨论在 hacker new 论坛引发了大量讨论和共鸣。在 700
多条评论中,开发者们分享了他们使用AI编码工具(如Claude Code、GPT等)的亲身体验,观点鲜明深刻
,故事情感真挚
。这已经不止于一场技术辩论,更是一场关于职业身份、工作乐趣和行业未来的思考了。所以我很想整理分享出来,以下是讨论内容的焦点。
是效率重要,还是可靠性重要?
1. “效率提升论”的支持者们,通常是那些善于构建流程、具备系统架构经验的资深开发者。例如:
- @simon(文章作者) 是这一观点的核心倡导者。他反复强调,AI工具能
“放大现有专业知识”
。他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流:让Claude Code自动获取GitHub PR的评论,并逐一解决问题;或者在一个大型现有项目中,让AI使用grep定位代码、读取依赖源码来确认细节,最后完成修改并运行测试。对他而言,AI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
、打字飞快的
初级团队,而他的核心工作是指挥和审查
。 - @justbees(20年经验开发者) 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。在一个非常老旧的大型代码库中,他通过让Claude Code创建详细路线图、分析现有代码模式,并进行逐步迭代,将一个原本需要
40小时
的任务在10-12小时
内完成。他总结道:“如果人类不能极其透彻地理解代码,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。” 他的成功关键在于将AI置于严格的过程管理之下。 - @cadamsdotcom 则展示了“流程工程”的力量。他通过编写详细的
AGENTS.md
等约束文件,并严格执行TDD
,引导Claude Code产出符合其高标准的高质量代码。他声称,这让他每天的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。
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在于利用工具突破个人生产力的天花板,将精力集中于更高层次的设计和规划。
2. “可靠性陷阱”的担忧者们,则包含了众多被AI的“不靠谱”挫败过的实践者。
- @pron(拥有15年管理经验的资深开发者) 的评论切中要害。他指出,LLM的核心问题是
“性能不一致且频繁撒谎”
,它无法像人类同事或传统工具那样被信任
。当你与真实的人协作时,你可以即时的高效的沟通,你也可以看到对方在思维上的提升过程,这对你来说是一种正向反馈。而与LLM协作时,它无法可靠地告诉你它遇到了什么困难,这打破了有效协作的基础。对他而言,一个无法在任何事情上被信任的工具,其价值大打折扣。他反驳了像管理团队一样管理 Agent
的有效性。 - @benterix 列出了一串令人共鸣的挫折点:
乐趣减少
、审查疲劳
、生成大量冗余代码
、代理在测试大部分失败
时仍报告“成功完成”、以及陷入数小时的循环调试却毫无进展
。最终,他选择停止使用代理,因为“没有它们,我享受工作更多了”。 - @hollowturtle 则质疑了整个“加速”的叙事,认为AI生成的代码大多是
“冗长的垃圾”
,并质问道:“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快的低质量产出,而不是更好的工具?”
这个群体代表了那些将代码的可靠性、简洁性和可维护性置于首位的工匠型开发
者。他们的焦虑源于对技术债泛滥和软件质量整体滑坡的深切担忧。
工作流程的革新,还是认知负担的加重?
1. 拥抱工作流变革的开发者,享受从码农
到指挥家
的角色转变。
- @vineyardmike(硅谷专业工程师) 热情地表示,他“享受Vibe Coding”。对他而言,AI极大地降低了实验和原型设计的成本,让他能快速将想法变为现实。他编程的初心
是“创造可用的东西”
,而不是享受解题的快感
,AI完美契合了他的目标。 - @waltbosz 发现了一个高效的折衷方案:他将AI主要用于研究、解释代码和提供初步解决方案,但绝不信任其独立编写代码。这像是与一位知识渊博但需要监督的伙伴进行结对编程。
2. 承受巨大认知负担的开发者,则描绘了另一番图景。
- @senko(资深开发者) 的描述非常生动:尝试同时管理前端和后端两个代理,感觉像是在“冲刺”,而不是可持续的工作。他需要不断在两者间进行
高强度的上下文切换
,导致精神疲惫
。他的个人极限是2-3个代理。 - @benterix 提到的
“审查疲劳”
引起了广泛共鸣。阅读和理解AI生成的大量代码,比亲自编写要耗费更多的心神。 - @rhetocj23 从一个外部视角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:如果开发者的主要工作变成了被动地审查代码,这是否会导致他们
实际编码和设计能力的退化
?
这里的对立,是追求规模化产出与维护深度思考和创造乐趣之间的冲突,也是商业 vs. 工匠
或结果 vs. 过程
这种不同维度视角的差异。
程序员的未来:资深者的红利,或初学者的成长断层?
1. 认为技能会增值的,多是资深开发者。
他们的论点是,AI接管的是“编码”的执行部分,而需求分析、系统架构、技术选型和复杂问题解决
等“工程”核心价值反而被凸显。
- @selcuka 的比喻很流行:将AI视为“需要持续指导、审查和纠正的实习生”。资深开发者的角色
从“运动员”变成了“教练”
,他们的经验通过管理AI而得以放大。 - @Loic 通过指导团队中的年轻工程师发现,AI的使用反而“加大了初级和资深开发者之间的差距”。缺乏经验的开发者更难产出高质量的AI指令,也更容易被有问题的生成代码所误导。
2. 担忧去技能化和职业异化的,则包含了大量将编程视为“手艺”的人。
他们害怕的是职业认同感的丧失
。
- @saulpw 的“园丁与拖拉机”的比喻赢得了最多共情。他将自己比作一个热爱泥土和植物的园丁,而AI工具则是吵闹、丑陋的拖拉机。即使他不用,周围的环境也被改变了,让他对着曾经带来无限喜悦的花园感到悲伤。这种对失去“心流”状态和亲手创造乐趣的哀悼,是评论中最强烈的情感之一。
- @deanCommie 一针见血地指出,AI辅助编程将“创造性的工艺工作变成了技术中层管理”,而
“大多数编码者并不想成为经理”
。 - @teiferer 的评论更为决绝,他正在认真考虑转行去做园艺、木工或小规模农业,因为“监督一群不成熟的LLM代理”并不是他想要的工作。他透露自己已有一定的投资储蓄,降低了转行风险,这反映了一部分资深开发者的现实选择。
3. 对于初级开发者,情况则更加复杂和严峻。
- @subarctic(原帖作者) 表达了典型的职业焦虑:原本赖以生存的硬技能似乎正在贬值,未来的道路变得模糊。
- @aadv1k(初级开发者) 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反思:他担心AI的“知识喂养”会让他跳过必要的学习过程,导致“智力上的垃圾食品”上瘾,无法建立扎实的功底。他因此刻意在个人项目中避免使用AI,以“保留我的人性和编程灵魂”。
你会怎么看
如今AI已经海啸般席卷着编程行业,趋势已经不可阻挡。科技巨头、互联网巨头都投入巨大的资源、资金到AI Coding方向,这是符合商业逻辑,未来AI Coding的能力还会持续提升。那么前面提到的困境也会持续的解决掉:
- 可靠性不高: 一方面模型能力持续提升,另一方面 Agent 团队分工、Spec编程思路、TDD研发流程等都是在工程角度提升AI Coding的可靠性。
- 流程的认知负担:这也是研发团队的规范、工程师的习惯相关问题,是可以发生转变的。
- 程序员的未来:恐怕这是企业/商业不会主要考虑的因素,只要商业上能成功,企业总会选择适合新时代的程序员的。
作为程序员牛马的你我,会怎么看?要怎么做?
原文: Vibe engineering
Leave a Reply